催化燃烧设备是一种高能效环保装置,利用催化剂在250-400℃低温下将有机废气氧化分解为CO₂和H₂O,无二次污染。其通过热交换回收热量,能耗低且可处理多种成分废气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涂装、印刷等行业,净化效率超95%。
催化燃烧设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运行,存在爆炸、泄漏等安全隐患。新标准明确要求活性炭吸附罐增设温度传感器(测温点间距≤1m),并规定燃烧后气体不得直接进入活性炭罐,以降低安全风险。
为确保催化燃烧设备的安全运行,除温度监测外,还需建立多层级防护体系。在设备设计阶段,应采用防爆型电气元件和泄压装置,燃烧室需设置双重超温报警系统,当温度超设定阈值时自动切断进气阀门并启动应急冷却。管道系统建议采用波纹管补偿器以缓解热应力,法兰连接处须加装石墨缠绕垫片,并每季度进行气密性检测。
操作规范方面,应严格执行"三检制度":开机前检查催化床层压差、运行中监控氧气浓度波动、停机后确认余热消散。针对VOCs浓度波动大的工况,需配备前段缓冲气柜和浓度在线分析仪,当浓度接近爆炸下限(LEL)的25%时立即启动稀释程序。值得注意的是,催化剂的定期处理尤为关键,积碳量达到3%时须进行处理,避免局部过热引发烧结。
催化燃烧设备的维护保养环节建议引入预测性维护技术,通过振动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设备状态。活性炭吸附罐应建立"温度-时间曲线"数据库,当温升速率异常时自动触发喷淋保护。企业每半年需开展HAZOP分析,重点评估联锁系统失效、仪表误报等场景,并保留至少15%的安全冗余量。通过构建"监测-预警-处置"的全流程防控机制,可显著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。